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有哪些(冷兵器和热兵器区别)

在中国的古代,不仅没有现在如此高科技的军事设备,也没有枪支弹药,更没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只能用一些钝器,或者一些刀剑之类的利器,而这些被称为冷兵器。

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十、锏是中国古代冷兵器。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九、鞭是古代冷兵器时代起源较早的一种兵刃。据说自西周时期便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盛行,但因其本身使用的上的特殊性并没有成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说到鞭大家都知道有硬鞭和软便两种,但是更多的人会把软便的概念搞错,实际上软鞭兵器是指七节鞭、九节鞭或十三节鞭,而像马鞭,长绳甩鞭均不在兵器之列且从未有人把它当兵器来使用,造成这种假象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的武侠文艺作品为突出其武艺的高深莫测而使用的一种夸张手法,如一鞭击碎石头,甩出一鞭把人缠住等等。

硬鞭作为一种势大力沉的短兵器,因其需要使用者力大勇武,体质过硬,故使鞭者皆是勇猛过人。硬鞭有单鞭和双鞭之分,但据相关文献记载则大多为单鞭,适用于马战。硬鞭的大小及重量是根据使用者的承载力来决定的,单凭这一点它便不可能成为战场的制式装备来批量生产。硬鞭的材质大多为青铜,精铁和木质三种,鞭柱成六棱行且首尾粗细一致,末端为尖刺状,手柄或整体铸就或单独连接,鞭柱一层一层凸起成塔状以增加杀伤力。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八、斧钺是一种劈砍兵器,它是由石器时代的石斧发展而来,斧钺的渊源十分悠久,约有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斧钺不仅是用于战阵的白刃冷兵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率戎车300乘,虎责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纣,在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北渡黄河,陈师商郊牧野。誓师后,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麾”,指挥战斗。激战中,殷军“前徒倒戈”,武王乘机挥兵追击,纣王“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于是,武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纣之璧妾二女自杀,武王又“斩以玄钺,悬其头小白之旗”,以示众。胜利后的第二天,武王进驻商宫,“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汉的典礼。这时,“周公旦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七、戈,中国在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 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戈的文化:戈是先秦时代主要兵器之一,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渗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六、矛是中国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古代军队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制作为木质长柄,有刃,用于刺敌进攻。始于周代或在周代以前来历也是非常久远,它最原始的样子是用来狩猎的前端稍尖的木棒用来捕获野兽,后来人们懂得使用石头和兽骨,并把它们削尖绑在木棒前端以此增加伤害力。

在新石器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兽骨制作而成的矛头。而在奴隶社会时军队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青铜制作的矛头。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骸”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矟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五、弓箭为中国古代长射程武器。弓是发射器,箭是搭在弓上发射的武器。远在传说的黄帝时代,我国已发明弓箭。原始弓箭制作比较简单粗糙,弓身用坚韧的树枝弯成,用皮条、动物筋或植物纤维绳作弦。弓的各部分有专门名称:弓的末端叫“弰”,弓把中部叫“弣”,“弣”两边弯曲处叫“隈”,弓两端受弦的地方叫“弭”,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叫“弦”。弓在平时不上弦,用一个铜制的“弓形器”缚在弣上,以保持弓的弹力。

箭也叫“矢”,箭杆多用竹木制作,下部装雕毛,末端有“冒”,搭在弦上。箭头叫镞,有铜质、铁质之分。辽宁西岔沟出土的铜镞,有翼式、梭式、扁平式和矛式等多种。盛箭的器物叫“矢箙”,多用竹木或兽皮制作。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四、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一方面作为仪仗兵器,一方面作为从先秦至秦汉魏晋军中装备的制式装备。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一种是以矛为主,旁生横刃,木柲装插在矛体的銎部。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青铜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西汉出现钢铁戟,为汉代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军队中戟逐渐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为仪仗器具。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三、长枪

在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中,长枪被誉为“冷兵器之王”。那么长枪为何可以有这样的盛誉呢?您看看它的优势就明白了,很多人觉得长枪的利刃小,破坏力也小,根本就无法与大刀相提并论。其实不是这样的。长枪的优势远远比其他冷兵器的优势都要强。

冷兵器之王长枪的优势有哪些?

第一:灵活。长枪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冷兵器。它来去自如,长枪的身体比较“苗条”,它不同于大刀还有什么狼牙棒,操作起来,限制太多,尤其是方天画戟,威力虽然很大,但是操作起来十分不灵活。所以很多武将都不选择方天画戟作为兵器。

第二:杀伤力。长枪的破坏力虽然没有大刀的破坏力强。但是,长枪的杀伤力却是无所匹敌的。长枪往往可以直接伤到人的内脏,大刀却做不到,大刀虽然一刀劈下去,给人的创伤面积非常大,但是它的伤害力却没有那么大。长枪虽然给人的创伤面小,但是往往一枪下去就可以伤到人们的关键内脏。

第三:穿透力。即便大道的破坏力再强,往往一刀砍下去,不能够把士兵的盔甲切成两半,但是长枪刺过去往往能把非常坚硬的盔甲给刺透。因为它的接触面积小,而且长枪的枪尖非常的锋利。所以它的穿透力,是其它兵器所不能相比的。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二、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

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 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如环首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并且还有了战刀和佩刀之分。 汉朝时,佩刀盛行,不论是天子,还是百官都佩带刀。

刀的历史是很悠久。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

一、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

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剑通常可以做出三种攻击:截、削和刺。

魏征在《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应该高度谨慎。

冷兵器时代与热兵器时代,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唐太宗对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注意,唐太宗时避讳“民”字,一律改为“人”字。

封建统治者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由此强调尊重民情民意,至少不能将老百姓逼上梁山,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

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个结论的成立仅限于冷兵器时代。

换言之,在冷兵器时代,人民是可以通过削木为兵、据竿而起来推翻封建政府的。因为当时政府军无非也是大刀长矛,其杀伤力比镶刀斧头也大了多少。所以农民军还是可以凭借拼命劲头或者人多优势取得胜利的。

冷兵器时代与热兵器时代,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但在热兵器时代,这个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为例,这完全是一场热兵器对冷兵器军队的大屠杀,也充分证明了冷兵器相对于热兵器的绝对劣势。数字最有说服力,此役清军僧格林沁万余骑军精锐阵亡达1200人,英法联军仅阵亡5人。

冷兵器时代与热兵器时代,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面对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在我国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真正最终获得成功的也是屈指可数,我印象中好像只有朱元璋一个。

冷兵器时代与热兵器时代,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