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美国革命的转折性战役是什么)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萨拉托加大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历史书上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萨拉托加大捷”,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华盛顿的大陆军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其实历史中还有很多细节可挖,这场铭记史册的胜利其中夹杂的诸多反转离奇,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

一、捉襟见肘

1777年,英军攻占了标志性的地点——费城。华盛顿成为首都之前,费城是美国的首都,这里召开过两次大陆会议,制定并通过了《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的制宪会议又诞生了美国第一部宪法。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签署《独立宣言》

这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被英军攻占了,华盛顿指挥军队撤退,选择暂避锋芒。可英军将领柏戈因却没有打算放过华盛顿,他指挥军队乘胜追击同时请求己方增援,却被上级拒绝。理由很简单,没钱没兵没给养!

当时英国的主要作战对手是西班牙和法国,北美方向并没有放置太多军事力量;加上“波士顿倾茶”事件又爆发的突然,没有准备时间,这让英国在北美用于“平叛”的力量捉襟见肘。

为此,英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扩充力量。除了招募的数万德国黑森雇佣军之外,英国将领还“因地制宜”地吸纳了数百印第安人。目前还没有确切史料证实英国许以何等重利让印第安部落效力,但这些人确实一直都在充当英军的侦察部队。甚至英国还在北美发布过解放黑人之类的宣言,鼓励他们为英国服务。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华盛顿旗下也有一支人数稀少的印第安人部队。考虑到当时北美联邦糟糕的经济情况,他们应该没有财力雇佣。那些为美国独立而战斗的印第安人,很可能来自为英国人服务的印第安人的敌对部落。

不过也有英国人反对雇佣印第安人,比如成功占领费城的威廉·豪。因为北美的居住者与印第安人有无法扯断的血债,尤其是后者割头皮的习惯是欧洲人不能接受的。威廉·豪怕雇佣的印第安人激起对方的团结意识。

可追击华盛顿的伯戈因不管这些,他的队伍中征募了400名印第安战士。没有想到,这些战士真的惹了祸。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二、弗里曼农庄大捷

费城的失守确实动摇了很多人抵抗的信心,伯戈因的部队一路行进一路不断有支持者加入。比较著名的就是一位叫简•麦克雷的美丽女性,她一心想嫁给一位叫戴维•琼斯的英军军官。

伯戈因也非常希望成就这段姻缘,于是派遣两位印第安战士抄小路护送麦克雷小姐早日到未婚夫身边。谁知道路上三人因为酬劳发生了争执,印第安战士用斧子砍死了简•麦克雷。

这一下捅了天雷,大陆军拿此事件做文章。虽说只是伯戈因雇佣的印第安人袭击了麦克雷小姐,但联邦报纸非常明显地暗示英军无法有效约束印第安盟友,后者可能无差别的屠杀北美人。

本来打算支持英军的保皇派立即改变了态度,纷纷起来抗英。“麦克雷事件”发生的一周内,新罕布什尔州十分之一的男子自发加入了大陆军,这比美国联邦自己的动员效果给力的多。

这些草草装备的民兵自发地组织起来,向伯戈因所在位置进发。由于不断有加入者,所以英军无法分辨谁是亲英派,谁是假冒的。这导致英军的情况在华盛顿眼中几乎是全透明的。

1777年9月14日,伯戈因率部渡过了哈德逊河。为了降低舆论影响,他轰走了多数的随军印第安人。尽管英军一直否认印第安人的作用,实际上英军没有后者的侦察完全就是个聋子和瞎子。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哈德逊河

英军在不了解美军动态的情况下靠近了一个叫弗里曼农场的小空地。当时两支军队相距只有6公里,伯戈因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有印第安人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大陆军的一支巡逻队,无意间发现了正在地上挖土豆的英军征粮队,遭遇战随即爆发。这场史称“第一次萨拉托加大捷”的战斗结果是,美军以阵亡300人的代价打死打伤两倍英军。

这里的“英军”是指穿着红衫军服的英国正规军,其实人数占到一半以上的德国黑森雇佣军伤亡了上千人,却并未统计在内。

三、贝米斯高地之战

艰难挺过弗里曼农庄遭遇战的伯戈因,带领残余部队继续前进。比败仗更糟糕的是补给,英军的补给线绵延长达300公里,官兵们被迫只携带关键物品,放弃其他所有行李。

伯戈因的愿望是迅速找到大陆军决战,以摆脱被长途纠缠的困境,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上了华盛顿的当。

在占据情报、数量、地形、补给的优势下,华盛顿决定歼灭这支孤军,他派手下的将领在哈德逊河西岸的一处叫贝米斯高地上设置了防御阵地。这里树林密布、到处农场,不利于伯戈因所部机动,也制约其火炮的威力。反倒有利于大陆军民兵进行小规模狙击。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这场史称“第二次萨拉托加大捷”的战斗对战了将近4个小时,英军损失惨重。第62团开战时编制350人,夜幕降临时仅剩下不到60人;一个炮兵分队编制为50人,战后还能站起来的不到10个。

伯戈因在4公里的战线上修建了简易堡垒固守待援,双方僵持了17天。十几天的时间里英国的援兵没有来,却等来了从各地增援大陆军的6000多民兵。

看着四周不断涌来的人群,伯戈因召集团级指挥官开会,与会者一致表决同意投降。

四、投降之后

伯戈因一直试图将投降协议改称为《萨拉托加协定》, 来掩饰投降的事实。美国人允许伯戈因的军队返回英国,条件是不准再来北美。

随后的投降仪式中,大陆军军乐队奏起了当时的“国歌” ——《扬基歌》。这首歌极大地羞辱了英国士兵的骄傲,他们将心中积郁的怒气发泄到了枪支身上。官兵在缴枪时故意损毁枪械的部件。

这群俘虏最初关押在剑桥(波士顿旁边的一个城市),后来不断地转换地方。他们数量较多并且高级军官不少,一度成为英国政府头疼的根源之一。

不过美国政府对于这些高级军官还是比较友好的,比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他就经常在自己位于波士顿的住所招待德国和英国军官。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其实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细节

托马斯·杰斐逊

由于这些战俘居住的场所超过了当时康涅狄格州所有城市的人口,造成看管起来很艰难。许多战俘后来成功逃跑重新加入了纽约的英军,没有想到将来会向美军进行第二次投降。

1782年,这些战俘全部被释放。愿意走的回到欧洲,愿意留的就留在了美国。尤其是那些德国的雇佣兵很多都留在了美国,成为当今美国很多德裔的先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