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故事简介300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笔者查阅了我国了近二十年对《皇帝的新装》的主要解读,发现人们对这篇童话主题的理解可以用关键词“讽刺”来概括。早期的解读大致可概括为课文讽刺了以皇帝、大臣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虚伪、愚蠢和腐朽。近期的解读大致可概括为课文讽刺了人性的虚伪、自私与盲从等弱点。细读课文,笔者不禁发问: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安徒生是在讽刺,但更是在悲悯。

关于讽刺,“前人之述备矣”。本文尝试论述浸透全文的悲悯。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安徒生雕像

在这个皇帝一人说了算的专制国家,上至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所有人都不能幸免专制带来的危害,所有人都生活在因专制而带来的恐惧之中。安徒生正是通过这篇童话来悲悯专制制度下人类的生存现状。

细读童话,不难发现,“怕”是童话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共同心理。全文的情节可概括为“恐惧和掩盖”,或者是“怕和装”——怕别人发现自己看不见新衣,怕因此而失去生存权,于是百般掩盖。当然,这要排除那个因无知而无畏的天真的小孩子。

一、臣民的怕

童话第1段在描述这位皇帝时,提到“他既不关心她的军队”。单从这句话来看,这位皇帝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统治的稳固。可是联系下文,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表象。童话第3段写道,他在不假思索、不辨真假的情况下,就立刻要以新衣的“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来“考核”他的臣民——“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这说明,他还是很在乎统治的稳固。他的如意算盘是,通过“考核”,选拔那些称职的、聪明的人为自己管理国家,把官员中不称职、愚蠢的人剔除出统治集团,从而使统治更加稳固。自己则可以过高枕无忧的生活,尽情地享受天下所有美丽的新衣。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童话中两个精明的骗子

只要稍加思考,根据生活常识,就可以否定骗子口中新衣的奇怪特性。那么皇帝为什会立刻上当呢?从下文皇帝先派两位官员去了解骗子的工作情况来看,懂得“投石问路”的他智商并不低。他立刻答应骗子的要求,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欲令智昏。对于一个爱新衣成癖的皇帝,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失去可以时时在更衣室享受新衣的权利。在这个专制国家,只要他是皇帝,他就可以享受这样的生活。但是,如果一旦他的统治不稳,甚至失去王位,他就再也无法过这样的生活了。因此,这位皇帝心中最大的隐忧就是政权的稳固。骗子所描述的新衣的奇怪的特性正好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隐忧,既简单又高效。于是,欲令智昏使他丧失起码的理智和判断力,不假思索,立刻上当。

如果这个国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的专制国家,那么,这个荒唐的“考核”就一定不会被执行。然而,在专制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制约皇帝的行为。于是荒唐的“考核”就成了不可抗拒的国家行为。

看见新衣,通过“考核”就成了皇帝的臣民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因为,看不见新衣,就意味着不称职和很愚蠢。不称职意味着要丢掉现有的工作,丧失养家糊口的职位;很愚蠢意味着丧失作为人的尊严。丢掉养家糊口的工作,失去作为人的尊严,也就失去了生存权。这个“考核”对每一位即将被考核的臣民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允许不通过的“考核”。

老大臣和官员看不见新衣时的恐惧,是文本的显性内容,笔者就不再赘述。笔者以为,除此之外,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隐含着臣民的恐惧。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恐惧的臣民们

我们首先来看臣民对新衣的赞美语。

童话第12段老大臣在骗子的诱导下说出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的赞美语后,这句赞美语就成了臣民赞美新衣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话。童话第20段两位诚实官员异口同声道:“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童话第28写道,在举行游行大典之前,“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在唯恐他人发现自己看不见新衣的心理之下,和极力赞美新衣的高级官员保持一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更何况,这两位“诚实的官员”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句笼统的赞美语几乎可以用来赞美所有的衣服。纵观全文,臣民对新衣的赞美都是这样笼统而空洞的套话,都几乎适用于赞美所有的衣服。第12段中老大臣的“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第17段中“‘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第20段中“‘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第21段中“哎呀!真是美极了!”第22段中“‘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第32段“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按常理来说,如果想更好地讨好皇帝,就应该在夸赞新衣上来点别出心裁的创意。事实上,建议皇帝穿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就是别出心裁的赞美。但是,这样的别出心裁在全文中几乎是唯一的。创新的前提是自由与安全。一旦被别人发现自己看不见新衣,就要丢掉工作,丢掉人格,丧失生存权。“考核”让臣民毫无安全感。每个人都在惶恐着。惶恐使他们丧失了对新衣赞美语言的创新,因此他们只能说出笼统而空洞的赞美。面对并存在的新衣,在唯恐他人发现自己并没有看见新衣的情况下,也只有这样说才是最保险、最安全的。

随声附和,众口一词,同样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做法。因此,全文在对臣民的语言描写中一共用了九个“都”。常言道,言多必失。在专制国家,言异也必失。于是大家“都”这样说,众口一词。在这个皇帝一人说了算的专制国度里,臣民在生存权可能丧失的恐惧中,失去了说真话的自由与选择,只能与皇帝、大臣们保持一致,否则就无法生存。撒谎是人性的弱点,讲真话也是人的本能,可是这一本能被生存压力剥夺了,被专制王权压抑了。

什么时候人们可以随意地说出自己的真话,让鹿就是鹿、马就是马成为永恒不变的事实,而不用恐惧这,恐惧那,这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荒唐的皇帝一个荒唐的决定可以让举国恐慌。讽刺批判的同时,无限的悲悯也就在其中了。

我们再来看小孩子叫出真相后百姓的反应。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小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男孩喊出了真相

显然,面对真相,人们是心存恐惧的。因为真相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正在赤身裸体地游行;皇帝是愚蠢而不称职的,皇帝的丑陋是从内到外的。在皇帝一人说了算的专制国家,宣布这样的真相,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小孩的爸爸在哀求上帝,请人们原谅他孩子的天真、不懂事。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尽管恐惧,求真的本能还是让人们在私下低声地传播着真相。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说出真相,但特别指出是孩子说的。如果皇帝采取行动,镇压说出真相的人,说此话者可以说:“我并没有说陛下没穿衣服,是那个愚蠢的不可救药的孩子说的,我可以帮你指认那个小孩。”如果皇帝并不采取行动,制止说真话的人,那么他就是传播真相的聪明人。这固然说明了百姓的狡猾,但也说明了百姓此时仍心存恐惧。如此表达无非是在自保的前提下表现出求真的本能。同时,这也说明了百姓们此时仍然处于观望状态。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最后”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表明所有的百姓都敢说真话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百姓们听到小孩叫出来的真相,求真的本能和对专制淫威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于是他们低声地传播着真相,观望着,说着双保险的话。说真相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即时的惩罚,于是百姓都渐渐地都鼓足了勇气,说出了真话。显然这个过程伴随着恐惧的心理。

面对这个被小孩子“叫”出来的真相,面对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真相,百姓们却表现得如此怯弱:接受真相的过程竟然还要在观望中小心翼翼地进行。一个“最后”道出了专制王权的淫威给人们带来的恐惧。

我们再来看看童话的一个细节: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在担心他人发现自己看不见新衣的恐惧中撒谎,用自己外在的快乐来掩盖内心的恐惧。内在和外在形成矛盾。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快乐”说不出来,说不具体,正是内心恐惧,难以编造出具体生动的谎言的结果。于是大家都“快乐”,但都说不出来。

类似这样的细节,文中还有不少,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

从全文来看,有两种氛围笼罩全篇,一是荒唐可笑,所有的情节都给人以荒唐可笑的感觉,儿童读来会禁不住哈哈大笑;二是恐惧,除了不谙世事的孩子,恐惧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中。

不合理的专制制度使每个人都不能幸免于恐惧,包括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

二、皇帝的怕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心中的隐忧——政权的稳固,欲令智昏的皇帝不假思索,不辨真假地就相信了这个“考核”的好处,并宣布“考核”开始。他在下决定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自己也面临着这场“考核”。可是君无戏言,“考核”既然启动了,就得进行下去。面临“考核”,皇帝也怕了——“心理的确感觉不自然”。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他只好投石问路,先派一个人先去接受“考核”。皇帝决定派老大臣去的根本原因是“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老大臣一定能看出布料的模样,这样的话,即使万一自己真地看不见新衣,他也可以根据老大臣对布料的描绘,成功地装出自己能看见它的样子。所以内心恐惧的皇帝从派老大臣开始,就做好了万一看不见新衣而撒谎的准备。听了老大臣对新衣的汇报后,皇帝仍不放心,于是他又派“诚实的官员”再次投石问路——“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 。这样的话,一旦自己真地看不见新衣,有两位大臣对新衣的描述,他向臣民撒谎的内容就充实了。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皇帝深信他“圈点的随员”一定会配合自己

皇帝觉得亲自去看新衣的时机到了,于是“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为什么要选择“特别圈定的随员”?这同样是皇帝不自信和内心恐惧的表现。因为这些圈定的人是他最信任的人,这些人一定会和他保持一致。就算他看不见新衣,不得不撒谎,他相信这些人不仅不会戳穿他,还会迎合他。事实上,情节的发展正是如此。他的随员不仅在真相没被揭穿之前迎合他,还在他躶体游行之时,百姓们都已说出真相的情况下,依然“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当这位皇帝面对并不存在的,但是他的臣民为了生存却众口一词地赞美着的新衣时,他本人就成了“新衣”事件的最大受害者。臣民看不见新衣,至多丢掉工作和尊严。而皇帝看不见新衣,丢掉的就是皇位,丢掉皇位的专制君主绝大多数都会因此而丢掉生命。于是皇帝恐惧到极点:“这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也许有人会因皇帝摆出更骄傲的神气,将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的行为,而认为他实在是恬不知耻,愚蠢透顶。其实,将游行大典进行到底是这个专制皇帝唯一的选择。如果立即停止游行大典,就意味着向自己的臣民宣布,他本人制定的“考核”是愚蠢的,他本人是不够格当皇帝的,他赤身裸体的游行更是丢掉了国家的尊严。专制国家虽然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争夺王位的残酷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可以设想,如果赤身裸体的皇帝穿上衣服,结束游行,他必然会丢掉王位,甚至还会因此而丢掉生命。他只有将错就错,在寒风中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赤身裸体地走完游行大典必须走完的路。这才能表明自己的一贯正确英明,才有可能保住自己因新衣事件而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此时此刻,百姓已经全部了解了真相。他的官员们虽然表面和他保持一致,配合他进行游行大典,但是内心已经和百姓一致了,认为他是愚蠢而不称职的。赤身裸体游行着的皇帝对此一定心知肚明,那副更骄傲的神气之下掩盖着的一定是颤栗的身体和心灵。

安徒生的笔下只有讽刺吗——《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

皇帝更骄傲的神气之下掩盖着的一定是颤栗的身体和心灵

如果这个国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的专制国家,这场丑剧、闹剧与恐怖剧就不会上演。专制让人性扭曲,让所有人在生存的压力下都不能幸免于恐惧。文本是在讽刺昏庸无耻的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人性的虚伪、自私等弱点,但讽刺的深处是悲悯,悲悯专制制度下人类的生存状况——上至荒唐愚蠢的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所有的人都是可耻而可怜的。

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们笔下的讽刺大多也饱含着悲悯。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如此,童话大师安徒生也不例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