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意思(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这几天,我读了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我才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我才懂得什么是知行合一,我才晓得王阳明的一生如何在专致于心学。

朱熹这样解释“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知”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这样: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致”是停止、实现的意思,“知”则是良知。通俗而言就是这样的: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我们可以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大相径庭的解释。比如孝顺父母,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个复杂的活,你必须要探究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最后得出一套理论,然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端正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

那什么是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知是良知,行是行动、实践,良知和实践合二为一,事上磨练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就是致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才了解大明王朝的主流思想是朱熹的理学,并且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大明帝国的科举也是以理学为命题,大明学子的理念就是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至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搜刮民脂满足私欲,这个就不得而知了。王阳明在当时却属于另类,他熟读经典是为了成为圣贤之人,而不是为考取功名谋求官职;他剿匪和平反叛乱不是为了加官进爵,沽名钓誉,而是为了传道解惑,治国平天下;王阳明天资聪颖,熟读儒释道的经典著作,也苦练骑射,遍览兵法。他致力于成为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贤,终于在一朝顿悟心学,并一生弘扬。

他为官一生,却难以施展大才,他是失意的,就算死后,皇帝也未追加他的官职和施与谥号,因为皇帝和首辅内阁都排斥他,王阳明损害了首辅内阁和官宦的利益,但他很豁达,因为他专致于他的心学传教,即使在剿匪和平叛乱期间,他也未在前线奋勇杀敌,而是在后方传教授道,为学生解惑排忧。他剿匪和平反期间,用最少的财政支出和最少的人员伤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理学大师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多么宏大的志愿,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先驱为这一宏愿而奋斗终身,他们都开创了开天辟地的成就。其实我们应该把这种宏愿发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为我们的良知而去努力地做正确的事,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自己,充实自己,锤炼自己。我们需要我们的良知指引,我们需要在行动上落实,我们需要知行合一,我们才能万物归一!

唯心论虽然很片面,但致良知却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升华,如果我们人人都有颗善良的心,我们做的事都是善良的事,我们的行为都是不损人害己的,我们就可以成为大慈大悲的佛,我们可以在极乐世界中挂职,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圣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