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什么意思(一起看看在生活中吉光片羽的解释)

在辞海中查询,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羽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童心陆九渊,孩提时代的出类拔萃,就如同那珍贵的历史长河中残存的光辉文物,光芒不能被掩盖。

智慧的天国永远属于思者。陆九渊从孩提时代起就是个思者。

《年谱》、《行状》记载:“幼不戏弄”“经夕不脱衣”、“袜至三接,指甲甚修”、“履有弊而无坏,指甲甚修,足迹未尝至庖厨”、“五岁人学读书,纸隅无卷摺”、“六岁侍亲会嘉礼,衣以华好,却不受”、“九岁属文能自达”、“常自酒扫林下,宴坐终日”、“过者驻望称叹,以其端庄雍容异常儿”。

这个衣着朴素、鞋袜难坏、修长的指甲,不喜欢玩耍,不去厨房闻香贪食的陆家宁馨儿,五岁进学堂,九岁能作文,爱惜书本达到书角不卷无有折痕的程度,到底有什么特异之处不同于寻常的儿童呢?

原来他“遇事物必致问”、“遂深思至忘寝食”。也许他独坐林中树下、沉思默想的时候,有他自己的童心世界,心的花瓣儿张开,汲取着日月星辰、雷电雨露、云雾冰雪、山川草木、古往今来、万象万物的天地灵气。凝视他那稚气未退天真瘦弱的脸蛋儿凝聚着庄严,青田陆家朴质的平民和过往行人怎么不会惊叹注目呢。

人类,从来是不安分的。仰视天国,俯察万类,也许人类的进步和幸福,是来自不安分的目光仰首问天低头斫地的心灵聚合的。当然也有烦恼和灾难,祸福就在人与天离合的一瞬间。

一个智者的成长并不是天生的,不过他的秉赋、智商比常人聪颖敏捷罢了。这里与时代、环境、人文气候以及周围的“人”大有关联,尤其是那些貌不惊人颇具睿智的凡人。

陆九渊的嫂娘彭氏就是这样的“护花神”。

彭氏娘家是金溪县汝水旁的东漕村。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念过书,更难得的是她有滚滚汝水般的激情和“道义峰”般的德性。陆九渊三岁的时候,母亲饶氏逝世,继母邓氏(金溪旸田人)进了门。给这个宁馨儿全部母爱的是那朴质无华却有敏捷口才的嫂娘。子静也许不大记得生身母亲的音容笑貌,却从他的嫂娘的怀里得到智慧的乳汁,从小就展开了上天入地的想像翅膀。

嫂娘给他讲童话,唱童谣,说故事,谈村口“义井”内八卦的传说;村头木板桥下的妖精,陆家老屋的旧事;槐树长寿的奥秘;鞑子兵杀人放火的凶恶;岳飞的白袍白马天兵天将的神威……如此等等,子静听得入迷,睁大了眼睛,仿佛天地间只有嫂娘知道得最多、她心里藏着许多他不知道的世界。有一天,子静呆呆地望着云彩飞动的万里长天,眼皮不眨,手脚不动,唇齿不张,身子不挪,足足有一两个时辰之久…诧地盯着孩子。

孩子终于开口了:“爸,天有多高?地有多深?“这父亲陆贺惊…太高了,太深了,爸爸说不准。”“天的上面有什么?”“有太阳、月亮、星星,还有风云雷电…”。“地的下面有什么?”“有土,有水,有石头,有金银,也许有龙有蛇。”“上面的上面,下面的下面,都是这些东西么?“也许是这样。还有些什么呢?“会有的。傻孩子!”“到底有什么呢?“没人告诉爸爸,爸爸也不能告诉你。”“天有没有边沿?地有没有尽头?…”

父亲陆贺笑而不答了。他的内心又惊又喜。你要他回答什么呢?从盘古开天地到当今大宋,从今天到明天,从明陆天到亿万斯年,古今中外的聪明人恐怕对四岁的陆子静提出的“怪问题”也难以得到满意的“最佳答案”。他陆贺也只有含糊其辞继而无言可对了。

吉光片羽处,童心陆九渊,嫂娘彭氏是他孩提时代的“护花神”
 

屈原大夫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写下了气贯斗牛的《天问》,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难题;除了唐朝柳宗元先生写了《天对,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万万想不到,今天自己的“宁馨儿”小小年纪就敢来问天,尽管自己饱读诗书,又怎能回答孩子这一惊天动地的难题呢?孩子在哭,哭得很认真,很伤心。父亲拿出一颗又脆又香又松又软的金溪特产藕丝糖,说:“傻孩子,吃糖吧,别问了!”孩子停哭,破涕为笑,静静地笑,笑得甜,也笑得傻;但他并不吃糖,只是接过去将它撕扯着,越扯越细,越细越多,有意无心,无穷无尽……陆贺,道卿先生吃惊地呆望着心爱的幼子,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好。

孩子傻么?大智若愚啊!他,捻着胡须也笑了,笑得那么惬心,似乎也从中“悟”到了什么。

得不到满足的子静又去问嫂娘:“天的边沿在哪里?”嫂娘说:“天没有边沿。”又问:“地的边沿在哪里?”嫂娘说:“住在那里的人知道。又问:“星星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嫂娘说:星星的那边是星星居住的地方!”子静笑了。嫂娘也笑了。诗哲泰戈尔说:“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话的意义。”(14)嫂娘就是懂得“孩子之道”的世间人之一。遗憾的是:在男子父权为中心的社会里连家乘族谱里也没有记下她的名字,我们只能尊称一句“彭氏夫人”了!

子静六岁时,静重如成人。父亲陆贺特许他“侍亲会嘉礼”。凡是家族办喜事,准许他跟着亲人接待好友亲朋,这在当时是“殊荣”,只有“神童”才般配,在“陆氏义门”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佳话传遍了遐迩的五里三乡。一些好奇者或饱学之士,闻其名而缘悭一面,都想谋面看着“青田奇童”,当面试试他的才华。

子静八岁那年的一天,家中宴请宾客,来的客人都是乡耆缙绅。道卿先生命令儿子穿上那件红缎百蝶穿花箭袖衫出堂作陪。父亲走后,他自己对着铜镜一照,眉心一蹙,忙着脱掉箭衫,仍旧穿着那套干净整洁的对襟白绸大褂和玄色裤子,显得黑白分明,朴素大方,既无夸饰之嫌,又无炫耀之过。

他漫步向长辈亲友一一含笑作揖问安客人们纷纷投目,一见小相公果然容光照人,举止不凡,不禁交口称誉:真是陆家的临风玉树!一位远来的客人拉着子静的小手说:“哦,多雍容儒雅的小相公,郁郁乎文哉!请子告我,现读何书?”子静对道:“小正读孔子《论语》,尚请世叔不赐教。”

吉光片羽处,童心陆九渊,嫂娘彭氏是他孩提时代的“护花神”
 

客人说:“好!请当众背诵《学而》篇有子三章。”于是,陆子静手立定,抑扬顿挫地大声背诵,一字不漏,完整无错。客人又说:“请明‘有子三章的来历和要旨。”子静长揖后说:“有子名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身后,只有他和曾子学问最好。他的话都是重述先生的思想的。第一段讲仁之本,第二段话讲礼之用,第三段讲信与义。孝、梯、礼、义、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旨。”满座客人都频频点头。

他又说:“可惜,我认为有子的话是支离破碎的,不够谨,经不起推敲,也不大合夫子原有的思想!”语惊四座,客人们面面相觑,做声不得。那位远客说:“愿闻其详。”子静滔滔不绝:“历史证明,犯上作乱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孝顺父母兄弟友爱者就不会犯上作乱吗?反之,犯上作乱者就一定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吗?汉高祖灭秦得天下,在长安按照沛县老家房子的式样盖成一条街,迎接父亲到京都居住,颐养天年,可谓至孝。

王莽是外戚篡权。他的父亲早死,母亲抚养他成人。他对母亲及寡嫂都很孝敬,教养侄儿也很尽力。我朝开国的太祖皇帝对母亲极为孝顺,连摆座位,传皇位全听娘的话。由此可见,讲孝讲悌,夹杂犯上作乱,实在是支离!说礼说义,扯上要依靠亲近自己关系很深的人,实在是破碎!怎么可以相信有子说话呢?孟子曰;闻有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诛杀一个独夫坏蛋纣王,不能说犯上。孟子说的和有子说的完全不同,怪不得曾子不赞同师事有子!”一番话掷地有声,满堂客人大惊失色,目瞪口呆,都为陆家神童博学和思辨的严密所折服。

谁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八岁的孩童能评经,慧心独运,言中《论语》典籍的瑕疵,实在闻所未闻,名不虚传!道卿先生虽说满心欢喜,却耽心儿子“僭越”,不走正道,忙拱手道:“犬子无知,大言不惭,尚望众位乡亲高邻指教,并多多海涵才是。”

又一日黄昏,陆贺和九皋、九韶、九龄、九渊等在村前驿道上蹓跶,解除读书的疲劳。忽听书声朗朗,是邻村学子在读程颐的文章。子静说:“近来觉得伊川先生(注15)的言论,不遵天理,不合人情。读他的书,我自己仿佛受到伤害!”陆贺喝道:“又胡说什么?你有多少学问,竟敢指圣骂贤?且细说说看,如无内容,我罚你面壁三天!”

子静说:“伊川先生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形色天性的论点不都大有抵触吗?天生人有七情六欲,岂能舍弃?伊川先生的君贵民轻,又与孟子的民为贵大不相同。我不喜欢伊川先生!”

陆贺心里高兴,口里却说:“大胆!”兄长们也惊叹不已,都为老六读书不尽信书,探求新义,思不苟同而兴奋异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