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玩偶之家故事梗概(100 200 300 500字的故事梗概)

一部文学作品,要成为“名著”,主题一定是深刻的,最深刻的首推人性的探讨。哪怕揭露的是当下的时代,要想跨越岁月而不改其深刻,就一定得写人性。

因为很多事情会时过境迁,只有人性值得人反复玩味。如果人性写得不够深刻,那一定要写两性关系。

《玩偶之家》写的就是两性关系,或者说女性命运。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说起来,我个人曾经因为这个压抑的书名而屡次放弃翻开它。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它作为话剧在中国第一演出时的名字——《娜拉》!

我马上去确认了下这个“娜”的读音。当我确定“娜”不读na,而读nuo的时候,我就决定读一读。

欧洲语言几乎都源自于拉丁语,很多词的读音也只是略有不同,但“娜拉”这个词在欧洲语言里,跟各国语言的“狮子”几乎都是是同音的(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英语里的“lion”)。

妙就妙在,把这个名字翻译成汉字“娜”,又一定是个女人名。

女人的名字会叫“狮子”吗?想来想去就只有《水浒传》里的“女豪杰”有个叫“母大虫”的,还只是个绰号。

故事背景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就是个名叫狮子的女人,而剧情一展开呢?她却只是只猫,一只任丈夫把玩的玩偶小猫。

娜拉是个“乖巧”的小女人,听老公的话,而他老公是个道德感很强的“直男”,最不喜欢谎言,认为不诚实的人会遗传给后代,并且会传染给身边的人。两人的这些性格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

娜拉的丈夫对娜拉的态度就成了最大的伏笔:他要求娜拉,不仅仅做自己的老婆,还要做自己的孩子。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当老婆就要听话,你在我面前永远都只能算是个幼稚的孩子。而是个孩子,就只能是我的附庸。

这话在今天听起来多么的刺耳。但在当时,却是普遍现象。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女人们处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也就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鸟依然的女人,像孩子一样的太太。一切看上去都很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在19世纪末的欧洲,女人依然不能出来工作,依然不能独立。

情节展开

一部剧作,按照今天的文学标准,必须要有人物矛盾。易卜生的贡献,则是让话剧更加生活化,不再是像诗歌一样,而变成像古典小说一样的现实主义体裁。

《玩偶之家》的戏剧矛盾,跟大多数剧作一样,来自于人物的性格。

一切悲剧都是性格的悲剧。——莎士比亚

娜拉的丈夫最讨厌谎言,但自己起初只是个不富裕的律师。贫贱夫妻百事哀,屋漏偏逢连夜雨。娜拉的丈夫生病了,大夫说,病跟气候有关。

可能,北欧的气候的确不太适合人类长期居住,但那个时候的医生水平真的是太水了。

娜拉为了让丈夫治病,决定去度假。但他们没钱,于是娜拉决定去借贷。可那个年代,女人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只能和男人联署借贷。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于是,娜拉只能造假。本来这个谎言并不容易拆穿,娜拉说这笔钱是父亲留下来的遗产。丈夫的病也就真的好了。

但娜拉的丈夫可谓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时来运转地成为了银行的经理。而通过假手续借贷给娜拉的业务员名声太差,于是娜拉的丈夫准备清除这位自己讨厌的人。

而娜拉却被这个人要挟,要求她让自己的丈夫不要开除他,还要获得升迁,否则就揭发娜拉。

娜拉的觉醒

故事的推进扣人心弦,但最出人意料的是本剧的结尾。

本来在意料之中的爆发了,可最终也得到了解决(经典的戏曲套路),本来娜拉的家庭生活又要恢复如常的状态了。

但娜拉却不干了。她最终和丈夫“show hand”的了。

她意识到自己从小不被自己的父亲尊重,父亲把她当成了玩偶,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儿;父亲把自己嫁出去,自己就从父亲的玩偶,变成了丈夫的玩偶。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没有人真的在尊重她,没有人真的要听取她的意见。

娜拉为了还清银行账务的时候,自己也接了一些小活来赚钱,并获得了满足感,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内心中隐忍的个性在经历了危机后,也爆发了出来。

娜拉选择了离开丈夫。抛下了家庭,抛下了孩子,抛下了丈夫。

她抛下家庭,因为那是个玩偶之家,但她会想念家庭。

她抛下孩子,因为她不想陷入培养玩偶的循环,但她也会想念孩子。

她抛下丈夫,因为丈夫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改变,但她也会想念丈夫。

娜拉的影响

《玩偶之家》揭露的是当时的欧洲男权社会里,将女人当做玩偶的现实。

娜拉在本剧最后对丈夫和社会的控诉,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便是今天读起来也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演出初期,人们不能理解甚至斥责女主娜拉的出走行为。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玩偶之家》剧照

认为这样做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她的出走恰恰说明她真的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被父亲和丈夫宠坏了的孩子。

可笑的是,作者想借由此剧来抨击社会对女性缺乏责任,而社会上的饱学之士却以责任来抨击女主。

今天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当然可以斥责那些“卫道士”们,告诉他们照顾丈夫和孩子不应该是女人的分内之事,女人也有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的权利。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变化了,女人可以工作,可以独立,可以从政,可以经商……

似乎女人们已经从“男人的附庸”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但即便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可能会发现,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可能只是改变了形式。

女人要靠男人,女人要顾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点依然深得人心。

别的不说,就说近些年火起来的所谓的“大女主”戏。

从《甄嬛传》开始,到《芈月传》、《如懿传》,都是一堆女人就围着一个男人,女主因男人而保持纯真,也因男人而黑化。《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女主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靠的是一个又一个男人的帮助。

《知否》里的六姑娘从小就扮演父亲的“乖女儿”,日后能扬眉吐气,大快人心,靠的也是他的男人撑腰,而她斗的那些女人,要么是不得宠幸的怨妇,要么就是被男人抛弃而黑化,要么就是为了独得男人宠幸,其余的都是想嫁个好男人。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这些剧集甚至会引发现象级的观剧热潮,对于以上诡异的剧情设定也没什么人提出异议,而追这些剧的观众中女性比例还高于男性……

所以,娜拉最后的台词真的穿透了历史,1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坚定地认同“女人应该是男人的附庸”。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是中国吧?

那我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最近有一部美剧的“大女主”戏非常的火,叫《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我只介绍一个情节,就是麦瑟尔夫人在离婚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但始终没有发生关系。

重读《玩偶之家》——女人不做男人的玩偶
 

后来,麦瑟尔夫人终于要进行个人的脱口秀巡演了,他要离开了。观众都觉得她该在离开前跟他的这位伴侣来一次,但最终麦瑟尔夫人却跑去找他的前夫来了一下。

于是,美国观众也都不干了。

按照我们的常规逻辑,离婚了的女人又找到了新的灵魂伴侣,难道不该投身新人那里吗?那位灵魂伴侣对你那么好。

可这个所谓的常规逻辑其实依然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的逻辑。如果主角是男的,他在没有再婚或者确定男女朋友的情况下,去找自己的前妻过夜。人们可能会夸赞他“念旧情”,或者说“前妻才是你的真爱”之类的。

而主人公一旦换成女的,人们就觉得女人应该对对自己好的男人好一些。

……

美国人这么想,中国人也这么想。男人这么想,女人也这么想。

好在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样的美剧已经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