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最新行情(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

还有不到20天,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小麦就要进入收获季节,但近日,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农民“割青麦作饲料”等情况,引发全网关注。一些农民将青小麦收割,以1500元/亩的高价卖给饲料企业,相关短视频的累计播放量已经突破了6000万次。

农业农村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农民为什么要提前割青麦?

央视记者在安徽合肥的采访显示,刨去各项成本农民每亩小麦收入大概在1000元左右。如果现在卖给青贮收购企业,麦农每亩地的净收入在1200~1400元左右,中间至少有200元左右的差额。

疫情之前,我国小麦价格从2018年的1.15元/斤,降至2020年的1.12元/斤,基本上一直处于“谷贱伤农”的稳中偏弱态势。

但5月16日举行的中储粮河南、山东分公司8.5万吨轮换小麦,却被高溢价抢拍。其中漯河和永城这两个主要消耗区,小麦拍卖最高溢价均达到130元/吨,最高成交价格达到3390元/吨,综合进厂成本已经超过了1.7元。

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农民却提前收割青麦,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这么高的价格一是因为新麦大批还未收割上市,二是因为部分主产区去年遭受天灾外加疫情影响复耕情况不如预期,部分粮企为了完成今年新粮指标提前溢价收购,所以其价格长期来看并不具有代表性。预计短期内小麦价格仍将延续震荡走势,不过随着新麦陆续上市,市场供应逐渐充足价格可能会稍许回落。

所以,农户选择青贮来提前锁定自己的种植收益也就无可厚非了。另外在农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如果等到6月份小麦完全成熟还有不到20天时间,这期间农户还要面临极端天气、病虫害、机械收割成本上涨等问题,所以部分农户为规避后续种植成本的上涨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落袋为安也属正常现象。

谁在收购青贮?

从新闻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大量收购青贮的主要是安徽、河南等地的养牛企业。

以河南为例,作为肉牛传统养殖大省和新兴奶业大省,连肉牛带奶牛超过三百多万头。拥有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种,种牛冻精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稳居全国首位。

驻马店恒都、南阳科尔沁、周口邦杰年肉牛屠宰能力均达10万头以上,花花牛跻身中国奶业20强,伊利、蒙牛等知名乳企均在河南投资建厂。全省肉牛屠宰加工和乳制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如此大的养殖规模,对于饲料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但我国严格的牧草保护政策导致饲料的供给并不充足,所以通过青贮方式来保证营养比例。

以肉牛为例,一头牛一天需要20公斤青贮和三公斤精料。如果是奶牛,为了保证产奶量和牛乳品质,青贮饲料的配比至少占一半,平均一头牛一天25至30公斤,一头牛的全年青贮用量大概在8吨左右。

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农民却提前收割青麦,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所谓“青贮”饲料,就是将含水率60%-70%的饲草原料切碎,并在密闭缺氧的青贮窖中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过程。我国常用的青贮作物主要是玉米、苜蓿、狼尾草、黑麦之类。不过,普通小麦适口性差,营养含量是比不上玉米的,只能是一种补充和应急之法。

由于2021年河南7.20暴雨,河北、安徽等地也不同程度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一些养殖企业未能收购到足量的玉米做青贮饲料,导致近期青贮供给出现缺口,这也使得个别养殖企业收购青小麦来作为替代,解决暂时出现的青黄不接问题。

不过,就算没有天灾影响,中部省份养殖户的青贮饲料供给也是很紧张的。为了缓解这一情况,早在2016年,农业部就发布了《关于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2020年调减玉米面积5000万亩,扩大青贮玉米面积2500万亩。

在此之前,要明确一个概念,农业部鼓励种植的青贮玉米与普通玉米有很大不同。普通玉米高不过两米,但籽粒清甜能够食用。青贮玉米棒小籽粒口感差,株高却能达到三四米,收割时整株大穗都能当饲草用,这种玉米一亩青贮饲草的产量能达到6吨,比普通的玉米要高上一倍。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么好的品种国家还给补贴,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是上不去。以河南为例,农民不愿种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不稳定波动很大,还得看养殖企业的脸色,而种普通玉米,就不用担心这么多。

青贮行情好补贴到位了,就把玉米秆卖成青贮饲料。籽粒价格好,就卖玉米籽儿。行情不好,还可以把玉米囤起来,等到来年行情好的时候再卖出去,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反观青贮玉米,就没有这么多的回旋余地了。

也有网友说,本省不够可以从外省调配,但很少有企业会这么干。因为青贮饲料含水量高达70%,重量大所以运输成本极高,青贮饲料一般都是在半径200公里之内消化使用。

而且最近青贮玉米的价格一路飞涨,现在已经涨到一吨800块钱了,就这还不一定能买到。5月初的小麦含水量高,一亩地小麦连株带穗全部粉碎了差不多能有两吨多,按照网传的1500块钱一亩,的确比青贮玉米还便宜。

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农民却提前收割青麦,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国家制止小麦青贮是底线思维的体现

青贮小麦在我国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此前大多以正面报道为主。

去年5月份,《合肥晚报》报道距离小麦成熟还有一个多月,而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的 2000 亩小麦地里,却是一派忙碌的收割景象。原来是与现代牧业(合肥)有限公司签订了《全株小麦采购合同》,正在落实小麦青贮饲料的生产计划,是农业发展走出新模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2019年,《北方新报》报道,中国乳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与青岛绿草源牧场合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共计1600多亩,在确保原奶优质安全的同时,还代替了60%~70%价格昂贵的进口饲料,为合作牧场降本增效。

2015年山东泰安报道,距离小麦成熟还有半个多月,岱岳区范镇的小麦地里,已有大型收割机和车辆来回穿梭,原来是奶牛养殖场的老冯因扩大养殖规模可储备的青贮玉米不够吃,就收割青小麦做青贮饲料,喂养奶牛。

专家认为,小麦青贮作饲料,不仅能解决奶牛养殖饲料短缺问题,还能提高小麦每亩效益,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环境污染,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农民却提前收割青麦,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但今年与往年有很大不同,俄乌冲突对全球小麦出口影响很大,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小麦出口上全球占比超过30%。而乌克兰春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美国冬小麦遭遇干旱、印度临时禁止出口小麦,都在预示着全球粮荒近在眼前。粮食安全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禁止小麦青贮也是我国底线战略思维的体现。

目前,青贮小麦仅只是短期个别农户行为,不会对整体粮食供应造成扰动,对于小麦价格影响也较为有限,大可不必给农民扣上“影响粮食安全”的帽子,央广网有句评论说得好:关键是要让农民有奔头,确保种粮农民收益,让种粮有“钱途”。

“青贮小麦”事件引发的网络关注,本质是国内口粮生产过剩和饲料作物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上涨大约60%,如果国内小麦收购价也能相应提高的话,农民也就不会去把没成熟的小麦卖去做青贮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436908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